自然资源陆地遥感卫星实现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23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报 浏览次数:4815

分享到:

9月10日~11日,由中国测绘学会卫星遥感应用工作委员会与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遥感影像应用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卫星遥感应用年会在浙江省德清县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王桥应邀出席会议并作报告,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德清县相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记者在会上获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自然资源陆地遥感卫星实现了跨越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尺度、多载荷要素观测、业务化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2011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颗民用业务卫星资源一号02C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0年来,我国陆地卫星遥感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空基规划、高分专项的全面实施,我国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技术突飞猛进、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各项观测指标大幅提升、应用水平不断升级,已经实现由单一光学传感器向雷达、高光谱、激光等多传感器,由中分辨率向高中分辨率结合,由单系列向多系列遥感卫星的转变,实现了由科研试验型转向业务应用型、由技术跟踪国外转向自主创新、由依赖国外数据转向自主获取,规模化、定量化、网络化应用效益凸显,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具备了一定的业务化应用能力,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观测方面,从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自然资源陆地遥感卫星以需求为牵引、技术为引领,以功能合理和功能整合为原则,优化完善卫星发展布局,规划了可见光、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激光和重力等5个系列的卫星,已形成自然资源卫星观测“全球、全天候、全天时、全要素、全尺度”的数据获取能力,实现我国自然资源陆地卫星观测体系和业务能力再上新台阶的跨越发展。

在产品方面,自然资源陆地遥感卫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从卫星运行管理、在轨检校、产品生产到质量控制全流程的规模化业务能力,形成了完备的产品体系。

在监测方面,以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为目标,突破自然资源常态化遥感监测等系列关键技术,开展全国全要素常态化季度监测、重点区域高频次精准监测、特定目标即时监测和“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监测,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监管主体业务,初步构建多源卫星遥感全覆盖、全要素和多尺度的自然资源卫星遥感监测体系。自然资源卫星数据传感器校正正射校正、影像融合、变化监测“日清月结”式生产进入常态化,基本实现了监测全流程监控和成果自动化流转,提高了整个监测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保障、常态化监测、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能力。

在应用服务方面,目前,国产陆地卫星遥感已逐渐融入自然资源管理主体业务和重大工程的工作流程,形成规模化、业务化应用格局,为客观、真实、准确、实时掌握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变化情况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大幅提升了我国自主信息保障能力和独立获取全球空间信息的能力,相关成果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会上,陈军院士、王桥院士分别作了题为《遥感地理信息助力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环境遥感监测进展》的特邀报告。会议还邀请相关行业用户单位、地方应用单位、地面系统承建单位、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作了14场专题学术报告,共同交流探讨卫星遥感应用发展,分享卫星观测体系建设、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卫星遥感监测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经验。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陆地遥感卫星十年技术创新和应用成果展。